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2019-02-20浏览量:1023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作为最早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国家之一,掀起了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潮。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组织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作为最早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国家之一,掀起了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潮。

  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国内首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中国由此开启了系统性发掘、保护、利用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崭新阶段。2012年,原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

  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政策融合与机制建设、学科发展与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发展和遗产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振兴乡村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中国的实践创新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效借鉴,并日益成为我国农业外交的“靓丽名片”。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契合紧密,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重要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倪根金认为,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因为许多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景观,比如元阳梯田、潮安凤凰茶山;另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能增加农产品、农业旅游、休闲旅游等方面的附加值,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富裕”。例如,江苏兴化垛田入选农业文化遗产后,不仅“兴化大米”从5元/斤涨至15元/斤,而且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17年兴化休闲农业的消费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倪根金表示,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价值,对于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它展示了中国先民的农业智慧,既能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农业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独特的禀赋和价值等与我国当下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卢勇表示,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不仅有助于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而且能以传统文化营造文明乡风,从而真正践行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促进了遗产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也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的研究队伍,催生了一个颇具生命力的新兴学科领域。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格局、功能与价值以及保护的紧迫性和利用的潜力,为制定科学完善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奠定基础。在闵庆文看来,开展有关系统演化特征与可持续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刻揭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变化规律,并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借鉴。

  据了解,当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生态学、资源科学和农学,而在民俗文化、经济、管理等领域则显得薄弱。因此,闵庆文提出,要强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发展特征,不断吸引相关学科的专家开展综合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持。

  记者 李永杰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李永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