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厂镇王家庄土碱的前世今生
2019-01-17浏览量:1950

     文章来源:祥云县政府官网    文章作者张存    责任编辑:zfy

       一、王家庄土碱制作历史

  当你漫步在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会被眼前一墒墒雪白的碱田迷惑。或许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墒墒雪白的碱田,你会联想到一种民族文化气息和历史遗存。近距离与大地母亲交流,感受大地母亲的变幻神奇!她给予人们生活的需求,却无欲无求,透过“碱田”文化,你就能读懂祥云人世世代代的生活。
  王家庄土碱生产加工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发现温泉水中含有碱类化学物质已不可考。明洪武年间,祥云境内因军屯、民屯、商屯而人口大增,大量荒地得以开垦,王家庄先人开掘出龙王庙的温水塘四眼,均为天然自涌温泉,常年四季泉水不绝,且水温宜人。据现存王家庄村中的古碑文记载:“邑内有温泉,泉中含钠,俗呼土碱。”据此推断,“土碱”一词从人们发现温泉水中含碱那时就已开始了。然而,知道土碱中含钠,则是清朝初年的事。那时,村中出了一个能人,人们都叫他王贡爷,王贡爷到过京城,见过世面,懂点科学,他把土碱带到昆明,请人化验后,知道了所含成分是钠,但人们叫惯了土碱,仍然以“土碱”呼之。王家庄人一直把能产“土碱”引为本村的自豪与骄傲。清朝末年,村中老秀才王之发,在龙王庙作了一副对联:“水变成金,乃天地自然之利,无所穿凿;碱生水中,实山川中岳之秀,有此奇珍”。从碑文表明,碱地(当地人称“硝地”)的早期开发约在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1735年),距今约280年,到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795年),开发已具备一定规模。这期间,以龙王庙为中心的四眼碱水温泉,已由原来的蛮荒龙潭逐渐形成,直径约4米深约5米的石砌井壁井栏,并设有石台阶的永久性生产资源,其水源可用于农业灌溉和碱地用水,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以王家庄百岁老人王焕中五代远祖(俗称“老祖祖”)开发的王家庄石砌温水塘为据,井主有用水专利权,除自用外,其他碱地用水,须交付一定数额的水费。
  随着温泉加深加固后,杜绝了杂水的侵入,水质纯净,含碱量增加,碱地面积逐渐增多,土碱产量大幅提高。由于土碱的独特作用被当时的人们认可,土碱需求量倍增,制作土碱获利丰厚,逐渐出现了多名以制作土碱为业的匠人。七十年代王家庄一度成为祥云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土碱生产区,
  碱地面积曾达到260亩的规模 。土碱制作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成为古云南驿茶马古道上的紧俏商品,产品销往下关、大理、洱源、鹤庆、姚安、大姚、楚雄,昆明等地,除零售用于日常生活外,大量产品直接由大理“手牌”洋碱厂和“兔牌”洋碱厂收购作为制作肥皂的原料。 土碱制作业赢得了“刮金板儿”的美誉。
  二、王家土碱的制作技艺
  土碱制作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古朴的制作方法,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是重要的历史遗存。经过王家庄人一代又一代辛勤的付出,留存下了如今的土碱制作技艺。制作过程要经历铺撒泡灌、晒碱刮硝、过滤提纯、熬制稠水、成形风干、晾晒入库、硝牙精品等7道工序。
  1.铺撒泡灌:首先,将沙挑到硝地中,隔3-4米放一堆,数量以够铺撒该地块而定,然后用揠沙锄一锄一锄将沙向前泼撒在墒子上,沙厚约2厘米,遍撒后,再用该锄头后退着将泼淌在墒沟中的沙刮起撒在墒子上(清沟或拖沟)。墒面沙铺均匀了,沟也清净了,就从温泉或攒水塘中将原始碱水提起泡灌在硝地的硝沟中,水量要适中,不能明显漫到墒上,浸湿即可。隔一天半左右,硝地水被蒸发干,接着泡第二、第三……第五水,等水蒸发干,墒面上出现“雪白”时,说明沙中已附着了足够的碱,就可以收获了。
  泡硝一般要泡五水,冬季和阴雨天,约需要半月才能收获。春夏季日照多风浪大只需7至8天就能收获。收获后将备沙重新放入硝地,重复上述过程。含碱的沙称硝灰,备用的沙称生沙。
生沙铺撒在硝地灌泡中,难免中途下雨,雨水将墒面的沙冲板结和将精华冲走,天晴墒面干后,就要用方形扫硝锄将板结的沙后退着刮起又向前泼撒回原地,让其还原疏松,这叫刷硝,接着就可泡硝,遇这样的情况等于前功尽弃,泡灌五水还得从头再来。
  2.晒碱刮硝:待碱水泡灌五水后,硝地上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收获的时机到了,这道工序是整个土碱生产中既紧张又吃苦的过程,劳动量大,需要多个强劳动力流水作业。这道工序称扫硝,它包含两程序,一是收获硝灰,二是铺撒灌泡。首先用探扒后退着将雪白的硝灰铲括起来,术语叫刮硝,约一粪箕一堆成排成行,接着将一堆堆硝灰装入粪箕挑入硝灰房,接着将生沙撒入硝地准备下一轮的生产活动。如遇下雨,就得抢收,这是扫硝人最头疼最忌讳做的事,但又不得不做,否则前一段的劳动就成了无用工。
  3.过滤提纯:这是生产过程中前后两次蒸发环节中间的粗加工。将硝灰填入正方体形状的过滤仓中,用脚踩实、填满,沙上铺放烂秧草席或粪箕以防水冲沙,然后间歇性地向台子上掺(添)台子水(也就是一般的温泉水),让其过滤到台子洞里,等台子洞里滤满了水,再将这些水用铁瓢又间歇性舀入台子上,这样循环二至三次后,台子洞里的碱水已是暗红色的浓缩水了,这叫酽水。将酽水从台子洞内取出,就可以进入熬制阶段。
  酽水取出后,紧接着再往台子里掺水,循环过滤二三次后,台子洞里的水呈淡黄色,将其舀起来,留作下一周期的首次掺水,这种碱水称淡水。
  通过上述两次过滤后,台子里硝灰中所附着的碱已被大部分洗(滤)走,这时需要将其换掉,将生沙取出叫“除台子”,将硝灰装入叫滤台子。就这样用台子过滤吞吐着硝灰和生沙,硝灰从硝灰房取出填入台子,从台子中翻出堆入在等待下一轮将生沙撒到硝地墒面上,这一环节总是进进出出反复循环。
  4.熬制稠水:碱水经台子过滤提纯后,颜色红中带黄,黄里透红,似乎有些晶亮,从台子洞中舀出,挑入熬硝房,便放入锅内进行第二次蒸发。熬硝灶三眼连一体,一字儿排开,三口铁锅架在上面。最里边一口一般不烧火,只作备用,盛装酽水,另两口锅则一个昼夜一周期不分白天黑夜地猛火轮番熬煮。如头天架外灶的火煮,中灶则使用上一天的余火温水,第二天架中灶的火煮,外灶便利用头天的余火煮,猛火的这口锅一直保持沸腾状态,只有沸腾蒸发量才大,这一锅叫稠水。煮少了,再从温着的那口锅中舀出添进去,这样从头天一持续到第二天黎明。夜间熬煮工作量最大,也很关键,它关系到这一批产品产量、质量的好坏。熬硝人必须半睡眠状态值夜班,随时添火随时添酽水,既要防止火力弱,又要避免火过猛,过于沸腾酽水往外喷溢。黎明前不能再掺酽水了,熬到剩约30千克的酽水在锅底,这稠水已浓如米汤。这时,需用本地特有的一种白胶泥约一二千克碎块放入锅中作 “引子”(如点石膏豆腐)。胶泥一经放入,必须用铁瓢不停地高扬搅动,不然它会成一锅泡沫而四溢流淌。边煮边扬搅约10分钟后,锅中的米汤状块稠水骤然变成了粥样,颜色由原来的暗红变成了土碱色。初级产品形成了,于是便将其舀入硝盆中待制作成形。这时是天亮,熬制周期结束,新一轮的点火熬制又重新开始。
  5.成形风干:土碱成形一般在清晨,因此时气温低、凉爽,便于土碱成形和风干。该过程在两边通风的硝灰房里完成。先平整出一块块如床铺一样大小的硝灰,用一块长约60厘米、宽约10厘米的木块将硝铺拍平拍实,再铺上一张淹过水的专用秧草席,作为操作平台。接着将硝端来,硝箍盆里盛上水,左手持硝箍,右手从硝盆中用脱瓢挑出适量碱泥放入硝箍,整整齐齐、一行行依次脱制,脱制完一个往硝箍盆里蘸一下水,以免粘连影响成形。制作成形后,在凉风的吹拂蒸发中,成品逐渐失去水分而可以摘起翻动。在上述期间是不可见阳光的,否则不易干且色不鲜。
  6.凉晒入库:脱制出的土碱在十二点钟前后可以翻动,这叫摘硝。摘硝是把脱制在席铺上的土碱小心翼翼地用五个指头撮着放入晒硝粪箕进行凉晒,这工序也有讲究,必须整齐成行并且每个碱三分之一处要相互搭靠,一行中一个做一个的枕头。这样又通风又有利于凉晒,又相对集中,缩小摆放面积。摘硝当天,一般不宜见太阳暴晒,得放在通风凉爽的地方,待土碱凉到有些许发白,就可以随意放在阳光下晒,直到干透。干透的硝,深黄中带白,不易破碎。这时就可以用码硝粪箕成摞整齐地码起来入库存放,每粪箕土碱的约重40千克。
  7.硝牙精品:硝牙是土碱的精品,其模样酷似大块冰糖,颜色深黄中带白、晶莹剔透,呈半透明状态。制作方法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用料特纯。一般在能结冰的严冬,将正熬制碱水较浓的锅中取出浓酽水稍作沉淀,去杂质,放入瓦盆内,要多大形状的硝牙就用多大的盆。晚上将这盆浓纯的酽水放于室外,如气温在零度左右,第二天早上,这盆酽水的上部就结成硝牙了,气温越低,硝牙就越厚。然后将盆底放入热水中,稍加温,整个盆底状硝牙便可完整取出,阴凉处凉干后便可收藏。可见,土碱的发现和生产制作并非偶然,而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三、王家庄土碱的传承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化工制品取代了土碱的地位,年轻人不愿继承又苦又累的制碱工艺,选择到城市创业打工,碱地面积日趋萎缩,截止2009年3月,仅存经营生产碱地26.7亩,从事碱地承包经营户13户,土碱制作面临失传的边缘,镇政府立即进行抢救性保护,2013年6月“祥云县王家庄村土碱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四、王家庄土碱的创新发展
  王家庄土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如今面临失传的边缘,县级文化部门、镇政府文化站、王家庄村都在积极思考,寻求出路,让王家庄土碱再次焕发昔日光彩,走进人们的生活。
  王家庄行政村隶属祥云县刘厂镇,距刘厂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3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云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烈士、马克思主义播火先驱王复生烈士的故乡,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北大骄子、一门三雄”的烈士故居、石牌坊、烈士祖墓、王氏祖祠、三英寺古院等文物,具有开发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王家庄村以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为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依托红色资源,争取项目支持,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打造红色旅游乡村。
  为了更好地传承土碱制作工艺,由镇政府和县文化部门共同规划建设“王家庄土碱加工园区”,即把分散的简陋的家庭作坊建成集旅游、体验、展览、销售为一体的工艺作坊,依托红色旅游大环境,利用电商等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土碱的用途,拓宽市场,把土碱的销路推得更宽更远,达到保护、开发、弘扬和传承的预期目标,从而做强做大土碱加工产业。
  祥云土碱制作技艺都是通过民间师傅口耳相传、示范教授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它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土碱制作技艺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展示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形象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祥云县文化体育局、祥云县非遗中心和刘厂镇政府对王家庄土碱制作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出路,大胆尝试制作销售办法,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和保留。我深信王家庄土碱制作技艺,一定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现昔日风彩,扬帆远航。

上一篇: